图片
【概念】
坐骨神经痛是指沿着坐骨神经通路分布的区域疼痛,与《内经》记载的周痹证'随脉以上,随脉以下,不能左右'相符合。
【中医辨证要点】
常因受寒或受湿引起,起病较急,沿坐骨神经放射痛和压痛明显,起病数日后加剧,经数周或数月后,逐渐缓解者为原发性坐骨神经痛。一般有原发病可查,咳嗽、打喷嚏、排便可使疼痛加剧,腰椎旁有压痛或叩击痛,腰部活动受阻,以及活动时下肢有放射性疼痛者为继发性坐骨神经痛。
【选穴及补泻手法】主穴:坐骨针。
配穴:原发性坐骨神经痛者取绝骨穴行导气同精法。继发性坐骨神经痛者取第3~5腰椎夹脊穴行针后加艾灸导气同精法,取承山、绝骨穴行导气同精法。腰部可选用腰眼、次醪穴,针后加灸法。
【取穴要点及入针方法】
受术者取俯卧位,坐骨点采用3寸毫针,绝骨、昆仑穴采用1寸毫针,其他穴位采用1.5寸毫针。
坐骨点:施术时应选取较为隐蔽的地方,嘱受术者宽衣解带,暴露出臀部的上1/2,取毛巾被一条,将一边塞入受术者的裤头,露出部分刚好可盖住其大腿后部,既可保暖,又可对裤头起固定作用,便于施术。施术者以一夫法在受术者臀沟尽头旁开约3寸处探及坐骨点,用酒精棉球消毒后,手持针柄,将针尖置于穴位上,两神合一,快速捻转透皮后,缓慢入针,得气为度(切忌大力提插以求'放电感')。
昆仑:施术者在受术者外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探及昆仑穴,用酒精棉球消毒后,手持针柄,将针尖置于穴位上,两神合一,快速捻转透皮后,缓慢入针,得气为度。
针后加灸肾俞、大肠俞,双针泻委中穴(腰三针),详见本章第三节。【临床体会】
坐骨针治疗坐骨神经痛,针后加电针是其特色。以腰眼、坐骨点为一组,肾俞(或阿是穴)、大肠俞为另一组,选连续波,强度以患者适应且舒适为度,可提高疗效。此外,配合中西药物治疗,疗效更佳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